急需建立多灾种预警系统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联合建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旨在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的综合评估,为各国减灾提供可选择方案。
他介绍说,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约34.4%,单位GDP能耗下降26.4%,相当于节约14亿吨标准煤解振华指出,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甲烷排放控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数据基础和技术能力。
他说,中国高度重视甲烷排放控制工作。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8日在此间表示,现阶段,中国控制甲烷排放的关键是夯实基础能力,建立顶层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领域着手,逐步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解振华说,中国也愿意与各国加强沟通和交流,在甲烷控排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解振华8日在出席世界银行举办的冲刺时刻:瞄准甲烷排放高级别活动时指出,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也是一种短寿命温室气体,减少甲烷排放将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中国在煤炭领域,发布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煤层气(煤矿瓦斯)回收利用;在油气领域,有关重点企业成立了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设立减排目标,探索开展甲烷回收利用及检测等行动;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化肥零增长行动;在废物处理领域,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同时,推动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控制甲烷排放。
从中国甲烷控排实际情况出发,现阶段中国控制甲烷排放的关键是夯实基础能力,建立顶层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工作基础相对较好的领域着手,逐步推进甲烷排放控制工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沙姆沙伊赫举行。推动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企业逐步取消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无法取消的,按规定安装在线监管系统。
开展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评估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成效自评估工作。各县(市)均完成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887个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调查工作,5县(市)、1区的38个饮用水源地村屯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项目已全面完成。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业链构成严重威胁,我市不可避免也会受到影响。八、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完善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治理,完善环境应急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
截至2020年,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2座、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厂1座、生活垃圾处理厂11座。推动建立牡丹江、哈尔滨、七台河、鸡西生态协作圈,开展大气污染共同治理工作,健全区域内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协同应对跨区域重污染天气。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得到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夯实环境安全保障基础。城市内渣土运输车辆需保持密闭,并严格监管渣土运输过程,杜绝乱堆乱弃现象。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强度,加大野生花卉种植和药用植物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加快水电项目建设,争取荒沟抽水蓄能电站4台机组于2022年建成投产,推进海林海浪河、林口建堂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实现开工建设。拓宽利用路径,完善扶持政策,实现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加强对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实施城市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自然连通和流动性。
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关于排污许可管理的相关规定,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基础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按证排污、自证守法。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成果。
七、加强保护修复,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十四五期间,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进口二手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发动机,应达到我国现行的新生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要求。2.加快公共交通路网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圆满完成。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工作。三、目标指标(一)总体目标1.到2025年,全市实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将气候变化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推动区域、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
严格执行农村人居环境标准规范,鼓励一体化、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加强中俄边境地区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共保共建,强化气象监测能力建设。
《牡丹江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中确定的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得到落实,21项指标中1项没有达标(表1)。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登记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4.严守湖泊生态保护红线。
坚持尊重自然、协调发展,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2%左右。采集各类土壤环境样品1284个,完成了49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和风险筛查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实施土壤污染管控、治理与修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重点河湖为统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精准识别主要问题症结,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推动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使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治理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较为缓慢,创建示范县(市)数量较少,自2017年国家修改生态县(市)标准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标准以来,我市一直没有新创建的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或村镇。
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治理农村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加大卫生乡镇、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力度。(三)加强交通运输污染治理1.加强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
严格制定建设工地扬尘治理管理标准,推进建筑工地技术革新。(二)全面深化重金属污染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环境防控。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优化全市货物运输结构,推进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原辅材料及产品由公路运输向铁路和水路运输转移,提高铁路、水路货物运输量。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动国土绿化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将双随机、一公开和全覆盖监管相结合,完成核技术利用单位隐患排查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废弃(退役)放射源收贮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监管,规范移动使用放射源与射线装置活动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措施。鼓励金属加工产业建设设备先进、大型、环保的再生金属回收生产线,打造规模化、清洁化的再生金属生产体系。强化产销用环节监管,健全完善农膜、废弃食用菌袋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试点,推广农村有机废弃物的新型生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努力实现农村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环保热线和环保微信平台作用。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
3.积极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二)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1.完善生态环境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
5.完善环保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开展重点行业恶臭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恶臭投诉集中重点企业和园区安装运行在线监测预警系统。